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臺灣城市史
Urban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陳冠妃 
課號
Hist2152 
課程識別碼
103 1077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新504 
備註
C(臺灣史)群組。兼「臺灣研究學分學程」藝術與人文領域。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城市是人們社會生活與與經濟生活的核心,同時乘載了國家的制度規範,以及社會的日常需求。歷史上的臺灣先後經歷了荷蘭、滿清與日本的統治,以臺南為首,臺灣的城市與全球近代的城市體系同步發展,並在各時期呈現出在不同制度與文化下的樣貌。透過作為行政中心的城市,我們可以直接的觀察政府官員如何看待臺灣這塊位於帝國邊疆的領土及其社會,以及城市在邊疆治理中的角色;城市作為市場,則能據其變化觀察其腹地的發展以及城鄉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城市中的人群與組織,則能幫助我們理解早期臺灣社會的運作。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由城市研究理論與東亞城市的比較研究開始,透過城市史上關注的議題,將臺灣的城市放回近代東亞以及全球整體的發展脈絡,了解臺灣的城市與社會如何由傳統走向近代,以及臺灣在全球史上的意義,進而培養城市研究之基礎能力。 
課程要求
課堂不定時有討論及小作業(需操作線上資料庫,有筆電或手機為佳);學生需於期中繳交一份讀書報告,並分組對一個臺灣城市史的課題蒐集資料進行研究,以StoryMap展示成果。(具體成果可參考浸會大學歷史系學生作品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spatialhistory/)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1週 課程說明;城市與文化
◦ 珍雅各(Jane Jacobs),《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臺北市:早安財經文化,2016。
◦ Black, Jeremy,《地圖上的城市史:以城市為座標測繪出的世界文化發展史》,臺北市:麥浩斯出版,2016。
◦ 林志宏,《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

第2週 如何觀察、分析城市?
◦ Hall, Tim. Urban Geography. 4th ed . London: Routledge, 2012.
◦ Morris, A.E.J. History of Urban Form: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3rd ed. Harlow, Essex, England; New York: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Wiley, 1994.
◦ Mumford, Lewis著;宋俊嶺、倪文彥譯,《歷史中的城市 : 起源・演變與展望》,臺北市:建築與文化,1994。
◦ 科斯托夫(Spiro Kostof)著;單皓譯,《城市的形成:历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囯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Weber, Max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臺北:遠流,1993。

第3-4週 近代西歐與東亞的城市
◦ Hussin, Nordin. Trade and Society in the Straits of Melaka : Dutch Melaka and English Penang, 1780-1830. Copenhagen: NIAS, 2007.
◦ Morley, Ian. Cities and Nationhood:American Imperialism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Philippines, 1898–1916.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8.
◦ 布野修司,《近代世界システムと植民都市》,京都市: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5。
◦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著;賴鈺勻、彭昉譯,《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臺北:蔚藍文化,2015。
◦ 石澤良昭,《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臺北:八旗文化,2018。
◦ 松山恵,《江戸・東京の都市史:近代移行期の都市・建築・社会》,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4。◦ 越澤明,《満州囯の首都計画》,東京都:筑摩書房,2002。
◦ 法蘭克・韋爾許(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香港: 商務印書館,2015。

第5週 荷蘭、西班牙統治下的臺灣市鎮
◦ 鄭維中,《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前衛,2004。
◦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遠流發行,2007。
◦ 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 ; 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臺北市:漢聲雜誌社,1997。
◦ 羽田正,《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臺北:八旗文化,2018。
◦ 鮑曉鷗(Jose E. Borao)著;Nakao Eki譯,《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2008。
◦ 黃恩宇,〈1640年代中期台灣熱蘭遮市鎮空間平面重建研究〉,《建築學報》110期 ( 2019/12) , 頁25-48。

第6週 明清中國城市史的研究課題
◦ 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著、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 Elvin, Mark and Skinner, G. William.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 斯波義信著;布和譯,《中國都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 成一農,《空间与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硏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
◦ 魯西奇,《城墙內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華書局,2011。
◦ 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其轉型〉,收入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1989,頁285∼341。
◦ Faure, David and Liu, Tao Tao.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New York: Palgrave, 2002.

第7週 臺灣的城市與市鎮研究史
◦ 黃蘭翔,〈回顧臺灣建築與都市史研究的幾個議題〉,收錄於《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書局,2013。
◦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
◦ 富田芳郎,〈臺灣街の研究〉,《東亞學》6(1942.8),頁33-72。
◦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39卷2期(1989)、40卷l期(1990)。
◦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第9週 臺灣的築城
◦ 劉淑芬,〈清代臺灣的築城〉,《食貨月刊》,第 14 卷 11-12 期合刊,1985 年 3 月,頁 40-59。
◦ Watt, John R.,〈衙門與城市行政管理〉,收錄於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418-468。
◦ Lamley, Harry J.,〈修築臺灣三城的發軔與動力〉,收錄於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176-241。
◦ 黃蘭翔,〈解讀清代地方志中的臺灣城牆之記錄〉,收錄於《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書局,2013。

第10週 傳統城市的行政、風水與禮儀
◦ 章生道(Chang, Sen-dou),〈城市的型態與結構研究〉,收錄於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82-111。
◦ 芮沃壽(Wright, Arthur F.),〈中國城市的宇宙論〉,收錄於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37-83。
◦ 堀込憲二,《風水思想と中国都市の構造 : 官撰地方志を中心史料として》,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1990。

第11週 日治時期城市空間的轉化
◦ 青井哲人,《彰化1906: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臺北:大家出版,2013。
◦ 黄武達,《日治時代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1895-1945)》,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9。
◦ 李文環等,《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臺北:好讀,2019。

第12週 城市的法律
◦ CHEUNG, SUI-WAI, “Landlords, Squatters, and Tenant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d Administration in Early Colonial Hong Kong,” in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East Asia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21–36.
◦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
◦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制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2(2015.06),頁421-469。
◦ Joseph, K. T. "The Malacca Land Laws." Federation Museums Journal 15 (1970): 131-79.

第14週 城市的建築:街與屋
◦ 郭中端、堀込憲二,《中国人の街づくり》,東京都 : 相模書房,1980。
◦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1979。
◦ 李乾朗,〈二十世紀前半葉五十年的臺灣街屋立面形式之演變〉,《建築師》1983:1,頁33-39。
◦ 黃蘭翔,〈臺灣店屋的歷史溯源及其在近代都市改造下的轉化〉,收錄於《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書局,2013。

第14週 城市的社區與組織
◦ Deglopper, Donald R.,〈一個十九世紀臺灣海港城市的社會結構〉,收入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 762-782。
◦ De Glopper, Donald. “Doing Business in Lukang.” in Willmott, W. E.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 Baker, Hugh D. R.,〈傳統城市裏的大家族〉,收入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 頁 594-619。
◦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
◦ Wakeman, Frederic.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 no. 2 (1993):108-38.

第14週 城市的民俗信仰、寺廟與社區
◦ 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舊臺南的街坊祀神社),收入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 783-813。
◦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學宮與城隍〉,收入施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 699-730。
◦ 康豹(Paul Katz),〈中國帝制晚期以降寺廟儀式在地方社會的功能〉,林富士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分冊》,頁439-476,臺北:聯經,2011。
◦ 顏芳姿,〈從竹塹城內媽、外媽的管理權,談族群、水郊與政治的角力〉,收入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朝天宮董事會、臺灣省文獻會,199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活動 
20% 
不定時課堂討論、小作業 
2. 
讀書報告 
20% 
期中考週繳交 
3. 
小組Storymap主題網站 
60% 
期末完成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說明;城市與文化 
第2週
2/27  如何觀察、分析城市? 
第3週
3/5  近代西歐與東亞的城市 
第4週
3/12  荷蘭、西班牙統治下的臺灣市鎮 
第5週
3/19  明清中國城市史的研究課題 
第6週
3/26  臺灣城市研究史 
第7週
4/2  Storymap教學(朱健銘) 
第8週
4/9  期中考週 
第9週
4/16  臺灣的築城 
第10週
4/23  傳統城市的行政、風水與禮儀 
第11週
4/30  日治時期城市空間的轉化 
第12週
5/7  城市的社區與組織
城市的建築:街與屋 
第13週
5/14  專題演講:臺中的城市發展(陳靜寬) 
第14週
5/21  港口城市 
第15週
5/28  Storymap成果發表 
第16週
6/4  Storymap成果發表